勝出未勝利賽事後晉級一捷馬賽之研究
面對一些剛剛打開勝利之門的馬匹晉級條件賽事,究竟有什麼因素值得參考?另外有些看似有用處的元素又是否真的值得考慮?
日前,香港賽馬會公布來季的首階段越洋轉播賽期表。就日本越洋海外賽事而言,雖然暫時未見為香港馬迷熟悉的短途馬錦標賽日,仍然有重點賽日如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盃及有馬紀念賽日,另外也有兩場單場一級賽如秋季天皇賞及日本盃。對喜愛觀看及投注日本賽事的馬迷來說相信仍能「過足癮」。
《競馬論》創刊至今一直為每次日本越洋轉播的一級賽撰寫《概論》與讀者解構每場主題賽事,協助各位運籌帷幄。可是,每個越洋轉播賽日當中,都會總會有一些條件賽事。這些條件賽事大多數參賽馬匹相信都沒有聽過,更遑論要研究賽績。
而且,日本中央競馬會(JRA)賽事制度與香港有大不同,例如沒有像香港的減分降班制度。在日本,勝出新馬或未勝利賽事後便要在較高級別賽事出賽。新勝馬晉級後,由於對手與未勝利級別對手的能力相差甚遠,若果馬匹能力較遜色,就很有機會出現即使以強勁姿態勝出未勝利賽事,卻在條件賽事中大敗的情況。
目標
回顧過去五年所有勝出未勝利賽事後晉級出戰一捷馬賽的所有馬匹當中,就能否入位作為標準,初探有什麼因素能在數據學上顯著地甄別較多馬匹於翌仗的一捷馬賽中入位。
樣本
自撰稿日計起五年間,總共有4,410次勝出未勝利賽事後晉級出戰一捷馬賽的紀錄。當中三歲馬佔大多數(4,162次,94.4%),其次是四歲馬(242次,5.5%)及五歲馬(6次,0.1%)。雄馬佔多於一半的紀錄(2,432次,55.1%),多於雌馬(1.863次,42.2%)及閹馬(116次,2.6%)。
負磅
未勝利賽事一般以同齡定磅作為配磅基礎,即雄馬六月開始的兩歲賽事配54公斤,十月開始的兩歲賽事配55公斤,轉歲後至九月尾的三歲賽事配56公斤,十月開始的三歲賽事則配57公斤;雌馬則由兩歲開始至三歲九月尾配54公斤,十月開始才配55公斤。
樣本當中,有2,027次紀錄(46.0%)顯示一捷馬賽的負磅較未勝利一戰輕,2,383次(54.0%)則是相同或較重負磅。翌仗負磅較輕的馬匹入位次數為609次,相反相同或較重負磅的馬匹入位次數只是587次。
要測試兩者的分別是否在數據學上為顯著分別,一般會應用卡方檢定(Chi-squared test)研究方法。根據卡方檢定顯示,兩者的分別此為顯著分別,X^2 (1, N = 4,410) = 16.23, p < .01,即代表翌仗負磅較輕的出賽馬入位次數較負磅重的馬顯著為多。
一些極端記錄例如未勝利一仗勝出後,一捷馬賽即刻易配見習騎師如今村聖奈、小林凌大、永野猛蔵等,減幅可達5至6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