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NGING ASIAN RACING TO THE WORLD

梁馥顯

編輯

A A A

勝出未勝利賽事後晉級一捷馬賽之研究

面對一些剛剛打開勝利之門的馬匹晉級條件賽事,究竟有什麼因素值得參考?另外有些看似有用處的元素又是否真的值得考慮?

日前,香港賽馬會公布來季的首階段越洋轉播賽期表。就日本越洋海外賽事而言,雖然暫時未見為香港馬迷熟悉的短途馬錦標賽日,仍然有重點賽日如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盃及有馬紀念賽日,另外也有兩場單場一級賽如秋季天皇賞及日本盃。對喜愛觀看及投注日本賽事的馬迷來說相信仍能「過足癮」。

《競馬論》創刊至今一直為每次日本越洋轉播的一級賽撰寫《概論》與讀者解構每場主題賽事,協助各位運籌帷幄。可是,每個越洋轉播賽日當中,都會總會有一些條件賽事。這些條件賽事大多數參賽馬匹相信都沒有聽過,更遑論要研究賽績。

而且,日本中央競馬會(JRA)賽事制度與香港有大不同,例如沒有像香港的減分降班制度。在日本,勝出新馬或未勝利賽事後便要在較高級別賽事出賽。新勝馬晉級後,由於對手與未勝利級別對手的能力相差甚遠,若果馬匹能力較遜色,就很有機會出現即使以強勁姿態勝出未勝利賽事,卻在條件賽事中大敗的情況。

目標

回顧過去五年所有勝出未勝利賽事後晉級出戰一捷馬賽的所有馬匹當中,就能否入位作為標準,初探有什麼因素能在數據學上顯著地甄別較多馬匹於翌仗的一捷馬賽中入位。

樣本

自撰稿日計起五年間,總共有4,410次勝出未勝利賽事後晉級出戰一捷馬賽的紀錄。當中三歲馬佔大多數(4,162次,94.4%),其次是四歲馬(242次,5.5%)及五歲馬(6次,0.1%)。雄馬佔多於一半的紀錄(2,432次,55.1%),多於雌馬(1.863次,42.2%)及閹馬(116次,2.6%)。

負磅

未勝利賽事一般以同齡定磅作為配磅基礎,即雄馬六月開始的兩歲賽事配54公斤,十月開始的兩歲賽事配55公斤,轉歲後至九月尾的三歲賽事配56公斤,十月開始的三歲賽事則配57公斤;雌馬則由兩歲開始至三歲九月尾配54公斤,十月開始才配55公斤。

樣本當中,有2,027次紀錄(46.0%)顯示一捷馬賽的負磅較未勝利一戰輕,2,383次(54.0%)則是相同或較重負磅。翌仗負磅較輕的馬匹入位次數為609次,相反相同或較重負磅的馬匹入位次數只是587次。

要測試兩者的分別是否在數據學上為顯著分別,一般會應用卡方檢定(Chi-squared test)研究方法。根據卡方檢定顯示,兩者的分別此為顯著分別,X^2 (1, N = 4,410) = 16.23, p < .01,即代表翌仗負磅較輕的出賽馬入位次數較負磅重的馬顯著為多。

一些極端記錄例如未勝利一仗勝出後,一捷馬賽即刻易配見習騎師如今村聖奈、小林凌大、永野猛蔵等,減幅可達5至6公斤。

A A A
SHARE

易配予見習騎師如今村聖奈後負磅頓時變輕(圖片來源:Shuhei Okada)

相同騎師

持有JRA長期策騎牌照的騎師逾百名,加上近年由海外前往日本的客串騎師氣勢如虹,本地騎師競爭可謂水深火熱。但是,由於每週賽事都會在兩個或以上馬場舉行,有時即使是曾策騎的新勝馬,也可能因為要為其他馬執韁而成為棄騎。晉級後是否繼續由同一人執韁就成為馬迷另一考慮的因素。

總括五年間的數據,一捷馬賽事有2,085場(47.3%)由上仗攜手勝出未勝利賽事的騎師執韁,易配的就有2,325場(52.7%)。這次同樣以卡方檢定計算相同騎師及易配之間入位數目的分別,顯示相同騎師的有613場入位,而易配的只有583場,為顯著分別,X^2 (1, N = 4,410) = 10.40, p < .01。

同程角逐

難得打開勝利之門,不難想像練馬師會以這場未勝利賽事的競賽條件作為依據,部署下仗一捷馬賽事。角逐同程賽事成為理所當然的安排。

這些一捷馬賽事當中,有2,515場(57.0%)是跟上仗未勝利賽事同程,餘下的1,895場(43.0%)比上仗長或短至少50米。當中有超過一半都是長或短200米,這相信是與各個馬場的設計不一令賽事距離變得不一所致。

角逐同程一捷馬賽事的馬匹中有703匹入位,而角逐較長或較短途程的就有493匹入位。卡方檢定顯示這分別在數據學上並不顯著,X^2 (1, N = 4,410) = 2.05, p = .15。其他因素如同場或同樣場地狀況在數據學上都並非顯著的因素,p > .42。

兩仗相隔時間

剛在未勝利賽事打開勝門,練馬師自然希望能善用馬匹好狀態來攻陷晉級後的一捷馬賽事。相反,勝出未勝利賽事後久休才復出角逐一捷馬賽,不禁令馬迷思量馬兒健康狀況發生什麼事情。

樣本中,兩仗相隔時間的中位數為9星期。若果以9星期為界限,相隔8個星期或更少時間的紀錄有2,070次(46.9%),9星期或更長的紀錄則有2,340次(53.1%)。前者的入位次數是592次,至於相隔時間較長的就有604次。雖然後者多出12次,但卡方檢定顯示這分別在數據學上為顯著分別,兩仗相隔時間較短馬匹的入位次數顯著較多,X^2 (1, N = 4,410) = 4.32, p = .04。

上仗勝負距離

未能在新馬賽事打開勝門的馬匹總有一些值得挑剔的地方,不論是進度、跑姿或是怪癖,都令牠們暫時只能繼續在未勝利賽事打滾。如何計算晉級後的表現,勝負距離或者可以作為一個參考,但這因素是否有數據學上的支持呢?

日本馬會的勝負距離官方數據一般以馬位及時間差來呈現,但由於以馬位呈現的距離並非像香港般以頭馬作為指標,因此只能以秒數(至小數點後一個位)作為量度勝負距離的單位。

Danon Fast同樣曾在未勝利賽事創下「大差」勝負距離(圖片來源:@kazoomi5150 via Twitter)

4,410次紀錄當中,入位的有1,196次(27.1%),未能入位的就有3,214次(72.9%)。在翌仗入位的馬匹裡,勝出未勝利賽事的平均勝負距離為0.371秒,以1秒為6個馬位粗略地換算,0.371秒等於約2.2個馬位。至於未能入位的馬匹,勝出未勝利賽事是的平均勝負距離為0.266秒,約1.6個馬位。

根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入位馬匹及未能入位馬匹的上仗勝負距離有顯著分別,F(1, 4408) = 94.10, p < .01。

若果欲進一步看能否擬定一個指標點,用作探討臨床上篩檢切割點(cut-off score)的ROC曲線分析就大派用場。分析顯示ROC曲線下面積為.60,顯示這種甄別方法的準確性一般。至於應該以哪裏作為切割點,約登指數(Youden Index)顯示切割點為0.3秒,粗略換算為1.8個馬位。

總結

這次研究初步探討一些也許與勝出未勝利賽事後角逐一捷馬賽有關係的因素,並且以數據學方法探討這些因素是否能在數據學上構成顯著分別。

初步結論顯示馬兒在一捷馬賽的負磅比未勝利一仗低的話,入位次數就顯著地比較重的高。相同騎師則比易配的顯著的較多入位;與上仗相隔時間較短(8星期或以下)看似比較長時間較高機會入位。

雖然同程、同場或同樣場地狀況皆未有構成顯著分別,入位馬匹及未能入位馬匹的未勝利賽事勝負距離在數據學上有顯著分別,而初步的切割點可定於1.8個馬位。面對馬匹勝出未勝利賽事後晉級究竟如何考量馬匹實力,或許這些因素可作參考。

是次研究未有考慮不同因素,如轉歲的影響、長距離運送馬匹的影響,而且單憑卡方檢定或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不能確立因果影響關係。因此日後類似的研究若果能以這次結果為基礎,再考慮更多因素及使用能確立因果影響關係的研究方法(如回歸分析),則能揭示更多未知的領域。

separator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

SUBSCRIBE

    訂閱《競馬論》電子報
    亞洲賽馬最新資訊盡覽無遺

      Expert ratings, tips & analysis for Hong Kong racing